在今年5月的FariaOne China Connect活动中,我们曾与金华米德尔顿高中的郭阳老师有过短暂的交流。虽然当时只是寥寥数语,却已让我们对他那12年中西课程的教学生涯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趁着暑假的闲暇时光,我们终于有机会与郭老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对话。
郭老师不仅是融通体制内、体制外教学、教研的教师,也是一位学校中层干部,这次对话以高中阶段中国国家课程(以下简称CNC)、A Level课程设置及相关考试为切入点,从一线教师与管理者的视角,剖析了不同课程在教学、考试以及教师个人发展上的差异。并探讨了教师,尤其是新老师们如何在国际课程的框架下,找到自己职业发展中的关键突破点。
考试难度与设置的差异
国内考试相比A Level课程考试,难度更高。因为A-Level的考点相对明确,学生容易把握重点;而国内考试的题目往往更加隐晦,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准确捕捉到题目的核心考点。此外,A Level考试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有基础的理解和掌握,而国内考试则更加强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比如在数学考试中,压轴题往往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点,进而解决问题。
由于A Level考试考点直接明了,从某种程度上说,A Level课程更适合应试,即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老师可以直接从知识点的考查出发进行教学讲解。反观国内考试,考法千变万化,主要通过高度隐藏知识点和增加解题复杂程度来提升知识点的考查难度。老师不能笃定会遇到的那种考法,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对知识点本身的理解,即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通过过程化学习,充分理解知识点后,才能对现实遇到的各种考点游刃有余,不会因为情境、题型、考点的变化而束手无策。
总而言之,国内考试的高难度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体制内的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2019年之后,取消发布高考考纲,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而言,他们需要资深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标准及往年高考试题横向和纵向的教学研究,以适应这种高强度的教学环境。
学生能力培养落脚点的差异
无论是中国国家课程还是A Level课程都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是在CNC的体系中,能力培养有明确的落脚点,即高考。教研已形成完整闭环——老师们有目标性地从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出发,将知识点、教材、考纲研究透彻,融会贯通,并最终落脚在高考。
相比之下,在A Level课程体系中,最终考试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是以“知道,了解,理解”的直观考察,A Level体系的考试以知识点宽度为主,深入挖掘不多,所以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是在授课过程中体现。
课时安排的差异
国际课程的一个明显优势在于其课时安排的灵活性。例如,中国国家课程中,“恒定电流”这一章新课一般是10节课,再加上4节习题课,老师需要在10节课内将本章内容讲完,因为恒定电流与后面的磁场和电磁感应有相关性,所以还要求老师进行相关拓展。而在国际课程中,类似的知识点按照剑桥官方的教学安排,大约有36个小时的课程,因而老师们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A Level课程中开阔视野的拓展内容,应该是量化的拓展内容——将拓展的内容结合学科本身,具象化并且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地教到学生。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给出建议。反之,如果无法将拓展内容具象化和量化,那么拓展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更像是简单的满足其好奇心,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
在对比了A Level和中国国家课程的差异后,我们也不难理解,目前一些A Level课程设置上的原因,导致教师缺乏教研动力和方向,容易落入上课只讲考点的桎梏。但是老师们要发现A Level课程的优点,并将其价值最发挥出来。以下是给A Level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1. 博闻强识、博采众长,提升教学水平。这里以AS物理老师举例,教研对象除了常规的知识点,还要拓展到物理竞赛如物理碗、附加考试ESAT、国内考试等等。他们怎么考,难度如何,哪些是考察能力,哪些是考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老师对这些稔熟于心之后,就能顺利做好量化的分层教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例题或者练习题可以设计成:第一档AS试题,需要全部学生掌握;第二档物理竞赛的试题,面向部分学生。第三档EAST附加题,针对有更深拓展需求的学生。第四档,对于个别学生,选择一些国内的考察能力的试题来做进一步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要大量的研究习题,AS/ALEVEL考试中的习题,国内的高考试题等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教师的身份注定了教师需要时刻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不断探索学习新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技能。
🗓️2. 在此基础上,老师需要在一个长远的规划中做教研备课,把零散的知识点放在一个完整的学科教学构架中。一个合格的国际课程老师需要知道,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并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优秀的老师的视野能够延展到2年后,卓越教师可以看到3年后。这个学科框架需要老师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学科框架的视角下,对于学生学习到某一阶段时所遇到的问题作出预判和应对规划,物理学科为例:
1)为强调概念,定义的重要性,可以在IG和AS阶段,讲解或复习完速度-时间图像和路程(位移)-时间图像之后,给学生补充讲解图像的研究方法:“一看轴,二看斜率,三看面积,四看点”,教师可以用s/t-t图像和v-t图像来做对比,两个图像斜率的意义不同,前者是加速度的二分之一,后者是加速度;那么教师提问:“为什么两个图像的斜率意义不相同?”
– 进阶提问 1:“S/t和v有什么不同?”
– 进阶提问 2:“一个表示平均速度,一个表示瞬时速度,那么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基本意义是否相同?”
– 进阶提问 3:“显而易见,不同的基本概念导致了不同的斜率意义,所以同学们,你们觉得基本概念是否重要?”
2)在AS阶段的物理考试中,学生会遇到通过I-V图像判断电阻大小变化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在IG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图像的研究方法”时,特别强调“二看斜率”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入“割线斜率”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I-V或V-I图像判断电阻的变化。通过讲解割线斜率,学生将能够认识到,在I-V图像中,电阻的变化可以通过割线斜率来直观地反映出来。
🙋♀️3. 由于A Level课时安排灵活,授课节奏相对较慢,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中添加很多互动环节与学生主导的活动。但是老师一定要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保证活动能够有效推进”?活动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如何通过活动达到这个教育或教学目标?这是老师设计互动活动的出发点。根据学习知识或学术研究的逻辑,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活动往往需要学生的积极投入和努力付出。如果课堂活动仅仅是单纯为了活跃气氛,使学生感到愉悦,那么很可能这些活动并未有效达成上述三个目标。
🧩4. 成立备课组。A Level课程在缺乏教研框架的背景下,很容易出现老师们“单打独斗”,老师之前缺乏交流的情况。成立备课组则要求两个或多个教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老师,结对或组团教研,保持授课、作业、考试进度与内容的一致,为交流互通创造基础。
🇦🇺5. 学科老师是否需要全英文授课,并对学生的学科英语负责吗?这是国际化学校教师职业发展领域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早在2020年,包天仁教授在一次访谈中就指出,在中国学校教学科英语是违背初衷的伪命题,是一个无法达成的,无法实际操作的理论。首先,学科英语的定义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掌握目标国家语言。所谓目标国家即学生开展学业的所在的国家。对于国内学生而言,中文是母语,英语是外语。如果是为了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话,那么应该由专业的英语老师,按照专业的流程和体系开展教学。
说回到考试,从评分标准(Mark of Scheme)以及每年的样本示例中可以看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这些A Level学科的考试,对于英文并没有很高要求。
另外还要指出一点,虽然学科对于英文术语的要求很高,但是如果学生能在课堂记笔记、写作业、以及作业讲解中反复遇到这些术语,他们通常无需花额外的时间背诵,自然而然就能记住这些术语。
总而言之,学科老师是否需要全英文授课,应当由学校自身情况及学生情况而定。但是,与其让学科教师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英语水平,不如使其专注于确保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点内容以及严格把控学科作业,将英语教学的任务留给专业的英语老师。
👩🏫6. 国际化学校英语学科的压力与优势。首先,体制内英语与国际课程中的英语课程存在很大的断层。中考90-120分,相当于雅思3-4.0,高考140以上,相当于雅思6.5。而从一些学校如帝国理工大学公布的语言要求来看,国际学校高一学的ESL,只要成绩达到C,在申请大学时就能转成雅思7分用。所以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才转入国际化学校,英语老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帮助他们弥合学习鸿沟。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际化学校的英语学科也存在优势,即它的标化考试成绩不是一锤定音,有多次考试机会。所以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很多国际学校的空白就是研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与教材,以循序渐进而非拔苗助长的方式,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英语水平。
🚀7. 老师的三重境界:真、美、善。“真”指的是秉持追求真理的原则,准确教授知识点。“美”是要具备学科思维,不能单纯被考点牵着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现象,要刨根究底,思考它与学科的相关性,并融入教学。“善”指的是老师通过教学对学生的人性、品质产生影响。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老师,都需要有职业信仰,要力图达到最高境界。
国际化学校管理者如何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撑
🌟1. 我们一直强调个性化教学,事实上教师发展也需要个性化。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尊重每一位教师的职业抱负,根据实际的个人需求提供培训与帮助,避免一刀切。
🌟2. 上面提到想要学生学好,老师必须好学。同样的,要想老师发展好,管理者要得好学。对于教学管理者,如果想和老师们高效沟通,指明老师问题,帮助解决问题,除了要精通自己教授的学科外,对于其他学科也要了解,例如熟读所有学科的课程大纲,了解所有学科的特点、重点、难点;其次,大量阅读教学类书籍与杂志,例如人大附中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数学的教育学》、《中学英语的教育学》、《中学物理的教育学》等等。
🌟3.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细致并具有实际作用的指导远比理念上的指导或要求要有效得多。例如:告诉老师“请老师及时批改作业并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记录到ManageBac上”要比“请老师们对自己的学生认真负责”要有效得多。
管理者“以理服人”,“理”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教学管理者要懂教学”。何为“教学管理者要懂教学”?第一点就是上面提到的,教学管理者要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在实践中有理论支持;再者,管理者应该始终在教学一线工作,要了解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及难处、了解学生需求和老师需求,才能够真正体谅老师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对教与学有启发、有促进作用的制度。
例如: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者是否了解所学科的内容及教学安排,是否了解学生程度决定了听课者能否给予教师有效的指导。郭老师作为教学管理者,除了坚持教授本职学科以外,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其他学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的教师面试、听评课、教师培训等环节中给出有效的指导建议。
🌟4. 善用系统化科技工具。A Level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相对于中国国家课程而言,更容易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模式化教学。教学系统化后,能够带来很多益处,如缩短新人老师培训周期,加强家校互通。
例如:ManageBac信息化平台能够帮助实现教学系统可视化管理,其功能的强大和智能性,可以将教师平时的基础工作具象化,呈现给学校管理者。同时,能够将学校完善的管理及教学体系以及学生表现,以可视化的方式传达给家长——真正实现“以制度管理”而非“以人管人”。